认识王恩东的人都说:“王恩东身上总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技术情结。”不认识他的人,初次见他或听他讲话也感觉:王恩东肯定是做技术出身。而王恩东也总以自己是做技术出身感到自豪。
“我刚进大学读书的时候,最大的理想就是要读博士。”王恩东在谈到自己的求学经历时总是这样说。1984年,王恩东踏入清华大学时,他就开始了对自己这份理想的追逐。尽管他选择的专业——机械工程专业被人认为是夕阳产业,但对知识的渴求和心中那一份理想仍然促使他刻苦地学习各门专业课程。辛勤的汗水加上聪颖的资质,使得王恩东每年的学习成绩总评都是全系第一名。
1991年,踌躇满志的王恩东谢绝了导师直读博士的盛情邀请,来到了当时在全国计算机行业处于领先地位的浪潮集团。
九十年代初期的中国计算机市场是IBM、Compaq们的世界,尽管在PC领域已经有像浪潮、长城这样的先知在做着原始的积累,但在计算机的高端领域——服务器产业,中国的企业还无人问津。面对这种尴尬局面,一群不服输的浪潮年轻人在当时还是浪潮电子研究所所长孙丕恕的带领下,开始了这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课题开发,王恩东就是这群人中的一个。当1993年浪潮第一代小型机/服务器-SMP2000,也是中国第一台基于开放体系结构的小型机诞生时,这群年轻人的血沸腾了。“我为能参加中国第一代服务器的开发工作感到骄傲和自豪,那时候,这样一种想法始终在我脑子里萦绕:要做中国最优秀的服务器技术专家,开发出中国人自己的服务器产品。”
在1996年到1998年期间,王恩东又主持了浪潮第三代小型机“浪潮SMP6000系列小型机”、浪潮第二代PC服务器“浪潮I6000系列服务器”和浪潮第三代PC服务器“浪潮I7000系列服务器”和浪潮海王星系列工作站等多项产品的开发工作。浪潮自主开发和生产的系列服务器产品在性能上达到、甚至超过了国外先进水平。浪潮服务器成功了,王恩东距离自己“做中国最优秀的服务器技术专家”的理想也越来越近了。
1998年的夏天,刚放下17000和海王星工作站开发任务的王恩东,接受了一个新的任命,担任新成立的服务器事业部副总经理,主持开发、技术支持、服务工作。这个时期王恩东完成了角色转变,由一个主持技术工作的部门级负责人,转变为一个统领一方将士的企业级领导人。这时的服务器事业部刚刚脱离出浪潮微机的管理模式,人员只有不到50人,而且绝大多数都是刚刚工作一、两年的新人,并且国内服务器市场的竞争也日趋激烈,摆在这些技术出身的管理者面前的是一条充满希望而又颇具挑战意味的道路。大家都知道,科研开发是服务器事业部的一个核心业务,没有成功的市场与销售,企业就不可能生存下去,王恩东此前熟悉的是前一部分,现在则要掌握起后一部分。
“做技术工作时,我追求的是精益求精和创新意识,我想,它也应该适合企业管理工作。我以前做的是技术管理工作,现在我要管理一个企业,我认为除了要加强理论方面的学习,更重要的是要和我们自己的企业相结合,找出最适合我们的管理方式。”
在选用人才方面,王恩东也坚持走创新的道路。浪潮服务器经过多年的发展,已逐渐确立了国内市场领导者的地位,但是人员的短缺已严重阻滞了迅速扩大规模的构想。王恩东当即决定面向社会广泛招聘人才,甚至在全国某些销售大区启用了当地的应聘人员担任大区经理这样的重要岗位。他的这一做法在浪潮这样一个老牌的大型国有企业引起了轰动,人们不禁感慨:这么一个文弱的书生,竟然有如此的魄力。而王恩东则认为:“现代企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只要抓住了人才,你就拥有了参与竞争的最重的砝码。我不相信那些陈旧的用人制度,我只相信事实。”